洱海弓鱼的基本介绍肉嫩味美的弓鱼,是洱海独有些特产。之所以叫做弓鱼,并非由于他们长的像弓,而是他们在运动跳跃的时候,需要首尾相接,屈身弹起的形似弓,衔尾跃水,形如弓,色如银,故名“弓鱼”。大约是由于运动或者是成长在高原湖泊之中,所以弓鱼形态...

洱海弓鱼的基本介绍
肉嫩味美的弓鱼,是洱海独有些特产。之所以叫做弓鱼,并非由于他们长的像弓,而是他们在运动跳跃的时候,需要首尾相接,屈身弹起的形似弓,衔尾跃水,形如弓,色如银,故名“弓鱼”。大约是由于运动或者是成长在高原湖泊之中,所以弓鱼形态小巧,鱼体线条优美,每尾约2-5市两重,因而当地卖弓鱼一般不需要秤称,4条就是一斤。
大理弓鱼俗称细鳞鱼,学名叫裂腹鱼,后背及侧部披细鳞,乳房及前腹面裸露无鳞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现着银白亮光,特别喜欢清水激流,每当阴历5、六间把籽儿产在水底的沙土上。成活后的小鱼,也喜欢在激流中成长,以浮游动物为主,尤以枝角类为最多,第二是桡足类和昆虫与少量昆虫幼虫、虫卵,偶尔也见食绿藻和丝状藻类。生殖季节在4-5月间,亲鱼结群由湖中溯至各支流或溪沟,或群集出溶洞周围,在入湖溪流及湖湾中的鱼沟、鱼洞中产卵,卵粒沉于水底砂石上。一般雌鱼较雄鱼为大。在生殖期间,雌鱼极少摄食或停止摄食,而消耗储存于体内丰富的脂肪体。它们对水质的需要非常高所以容不能半点污秽。
洱海里有三五十种弓鱼,但只有桃源村的弓鱼最好。有人偶然把弓鱼在牛奶中加糖煮着吃,食后感到有滋补身体的效果。从此,牛奶煮弓鱼就名传遐迩,成为白族名菜。平常普通人煮鱼一般用清洗的洱海水或泉水,水沸后将弓鱼同作料一齐下锅,如此鱼鲜、肉嫩、汤甜。
在民间弓鱼有不少名字:工鱼、江鱼、竿鱼、公鱼,每个名字都拥有其特点的意思。譬如,弓鱼从低水域游到高水域时,靠的是嘴卸尾成弓状的弹跳力,一紧一松,可以到达点苍山麓的溪流中;又譬如捕鱼季节,大家在西洱河湍急的流水中用竹竿对着成群集队而来的弓鱼“甩”去,必有收成,故名之曰 “竿鱼”;又譬如在渔汛期捕到的弓鱼中极少见到雄性的,被诗人戏称:“大理公鱼皆有子,云南和尚岂无儿。”
商品特征
体长侧扁,略成筒形,腹圆。吻钝、突出。口下位、亚下位或端位,马蹄形、弧形或横裂。下颌有或无锐利角质边缘。唇发达或狭小。鳞常退化或为细鳞,胸、腹部裸露或仍有细鳞埋于皮下。肛门和臀鳍两侧的鳞片特化成大型鳞片,在两列臀鳞之间形成裂缝故称裂腹鱼。背鳍不分枝鳍条常为有锯齿硬刺,但骨化程度不同。
历史民俗
历史上洱海弓鱼产量极多,20世纪60年代还用汽车把腌制好的成吨弓鱼,从滇缅公路运到昆明,再转运省外,或西出缅甸销往东南亚国家。70年代后,因洱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弓鱼产量急剧降低,现已非常难吃到。近年来,有关部门已采取手段,拓展保护、管理、科研等工作,在洱海上游河道已有少量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