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平贝母的基本介绍红星平贝母种植有30多年历史,央视和人民日报都曾予以报道,年产值最高达2.1亿元,红星区依托黑龙江林下经济资源研发与借助协同革新中心平台,与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进行产学研联合,拓展平贝母机械化采收设施研究,提升...

红星平贝母的基本介绍
红星平贝母种植有30多年历史,央视和人民日报都曾予以报道,年产值最高达2.1亿元,红星区依托黑龙江林下经济资源研发与借助协同革新中心平台,与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进行产学研联合,拓展平贝母机械化采收设施研究,提升了平贝母种植户经济效益,建设了清水河平贝GAP生产基地,以“公司 基地 农户”为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带动职工群众种植北药。
政企合一的红星区(局)是林都——伊春辖区之一,坐落于伊春东北部,横跨小兴安岭南北两坡。东西宽110千米,南北长135千米,森林覆盖率达76.8%。境内山峦连绵起伏,河流清澈纵横,绿色林海浩瀚,生态资源丰富。以平贝母为代表的北药遍及山野,随处可见。这里是中温带国内性湿润季风季候,四季分明。春秋风大季短易旱,夏天温热湿润多雨,冬天雪盛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零下4℃左右,四季昼夜温差较大,夏天最高气温可达34℃,冬天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44℃。全年无霜期短,只有3个月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60小时。因为平贝母是早春抗寒植物,最好成长期只有60天,而这里的春天昼长夜短,天天日照时数可至15小时左右,能使平贝母鳞茎中的医用成分及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积累。充分借助光合用途的积累足够的有机物质,才能保证其上乘的水平特点。
这里的土壤是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地带性森林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性好,中性偏酸,是平贝母最适合生育的土壤。红星平贝母所需灌溉水和加工用水均来自当地河溪源头山泉水,无污染,含氧量高。即便在干旱的春天,平贝母成长时期,因冬天积存的厚厚冰雪融化的雪水,也可以满足其成长需要。
地域范围
红星平贝母地理标志商品保护产地范围为黑龙江伊春红星区小兴安岭南坡三场林场、汤南林场、共青经营所、二场经营所、红星经营所、五星河经营所、清水河经营所、汤洪岭林场、汤北林场等9个林场合现辖行政地区。
商品特征
红星平贝母外观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形态圆润饱满,细腻光滑,鳞片肥厚,干品圆润度、厚度、指标性成分贝母乙素含量均高于其他产区商品。其上乘的水平特点,堪与川、浙贝母相媲美,是国内需要量较大的三十六种中药材之一。
历史民俗
红星平贝母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因为高寒气候缘由,导致不少人出现了咳嗽、哮喘和支气管炎等病证,当时的老中医康德清推荐用当地野生中药平贝母,大家试着服用几剂后果然见效,不少老气管炎用后病情渐渐好转,平贝母名声大振。
1976年,药农赵洪林将在野外挖掘到的平贝母与邻居试种,获得成功。以卖给药房、供应种子的方法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并飞速得到推广。
20世纪80年代初期,红星平贝母种植已初具规模,商品销售到广州并以水平优良深受药材商人赞誉,而且每年都有客商到红星区(局)采购平贝母。但这个时候红星平贝母种植业还处于粗犷的散户经营,经济效益还不够大。
20世纪90年代初期,红星区(局)同其他森工林区一样,木材产量逐年调减,经济直线下滑,历史包袱沉重,曾为国家木材生产做出过贡献的林区职工群众生活面临较大重压。红星区(局)把“缓危解困”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进步平贝母为龙头的森工多种经营上来,调动职工居民进步平贝母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贝母种植的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提升,使平贝母经济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之一。
为了使红星平贝母的生产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在维持红星平贝母品质特点基础上,提升产量和水平特点,红星区(局)打造了《红星平贝母种植技术流程》和《红星平贝母加工、包装、储藏技术流程》等一系列健全的规范体系。同时以红星平贝母(GAP)规范化生产基地为中心,打造红星平贝母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从2005—2009年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规范化的平贝母生产基地软硬件设施,建成了生产服务中心、气象物候观测站和农田灌溉设施,打造了500平米的仓储加工中心,引进了美国远红外干燥设施,保证了干燥加工的平贝母水平和色泽。
2003年,是红星平贝母价格最高峰之年,不少持观望态度的人看到平贝母种植户收入颇丰,立即投资买地、买土、买肥、买种子,甚至贷款加入种植户行列。可第二年就遭遇跌价,损失极其严重。
2005年,红星平贝母价格又开始缓慢回升。
获奖荣誉
2004—2008年连续5年参加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获得出色商品奖。
2007年12月,红星平贝母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
2008年,红星平贝母种植区确定为省级北药基地,同年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为“第五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10年09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红星平贝母”推行地理标志商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