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日夜不息流过湟中这块古老的土地,孕育出一幅幅秀丽多姿的自然山水画,也孕育出一位位才艺双全的画匠和画家。当湟中农民画在首都中国美术馆展出,当文化部授与湟中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荣誉的称号时,古老的山川不可以不为此而感到自豪。名声鹊起的...

湟水日夜不息流过湟中这块古老的土地,孕育出一幅幅秀丽多姿的自然山水画,也孕育出一位位才艺双全的画匠和画家。当湟中农民画在首都中国美术馆展出,当文化部授与湟中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荣誉的称号时,古老的山川不可以不为此而感到自豪。名声鹊起的湟中农民画 在古朴的乡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民们并不缺少对美的追求,受千百年文化的熏陶,湟中村村有画匠,每人爱学画。 时光推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湟中县土门关乡青峰村男女老少都在画画,他们在黄土坡上画,在牛皮上画,在家画,很多村民变成了土画家,后来,县文化馆在青峰村开办了农民美术夜校,美术辅导教师进行绘画基本功练习和创作辅导,青峰村出现了很多黑板报、壁报,青峰农民画也随之出现了。《人民日报》也刊过青峰农民画,全省农村美术工作现场会曾在青峰植村举行。 青峰农民画在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土画家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很多土画家都投入到农民画的创作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湟中县多次举办农民绘画创作培训和农民绘画展览,这大大促进了湟中农民画的进步。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湟中农民画也进入春季。《庆丰收》、《送冬肥》、《勤劳人家》、《椒红季节》、《田园新歌》等作品无一不是农家新生活的赞歌。 在1983年举办的全国农民画展中《鸡花图》、《庆丰年》、《骏马驰原》获二等奖。在将来举办的全国及省地美术作品评比中,湟中农民画频频获奖,多幅作品被国家美术馆和海外美术馆珍藏。1987年,青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湟中民族民间绘画艺术集》。当湟中农民画在首都美术馆初次展出时,遭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才华横溢的农民画家 在画乡,自然要出现一批出色的农民画家,多年来,这里组成了一支由多民族成员组成的上百人创作队伍。华生兰、李宝洲、李宝香、孟熬奎、徐全熙、魏温、晋年旺、何启才、孟友邦、党明汉、窦玉贵、白世莲、韩复兰、郭统玉等,都是创作农民画较出名的画家。 华生兰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农村藏族妇女,由于生活所迫,加上独有些天分,她第一成为一名闻名乡间的油漆彩绘画匠。几十年来,她把生活的磨难化作力量源泉,不停地画画,终于结出了硕果。《鸡花图》在全国获奖,自己也被当选为省政协委员。 年过古稀的孟熬奎青春焕发,不只创作农民画,还在国画、书法等范围苦苦探索。1998年,孟熬奎在县城鲁沙尔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湟中农民画家初次举办的个人画展。 年轻人藏族作者贡却什旦、扎西才让都生活在藏乡,他们的作品也就充满了民族风情。 李宝州、李宝香是兄妹两个,他们用对美术的追求,填补着农家质朴的生活。 这类农民画家在播完粒、锄完田、犁过耕地之后,在发黄的灯下铺开画纸。才开始创作。很多农民画家在国家报刊和地方报刊发表过作品。产品经济带来的挑战 产品经济就象一股前所未有些大潮,不只冲击传统的自然经济,也冲击着湟中农民画,面对这股大潮,农民画家并没退却,而是迎着挑战而上,在产品大潮中一显身手。 徐全熙曾办起民间工艺品加工厂,后来又开办民间工艺美术培训机构,买卖十分兴隆,他们所制作的唐卡,远销到海内外。 晋生旺才艺双全,不只擅长绘画,还善于纸扎和油漆画,。很多地方的彩船、彩灯、花灯、排灯都源于晋生旺之手。 李宝川、麻昌盛等从事寺院建筑彩绘,他们在普通的油画中却十分重视革新,使传统佛画又有了新的艺术追求。 孟熬奎在家乡西堡乡开起了美术商店,供应字画和玻璃画,孟奎的玻璃画在附近几十里非常出名,附近群众争相购买。 汪国梅的家有上百只的香包,这类作品都是由她精心制作的,一些大香包还都有名堂,诸如:金鸡报春,十锦花等, 民间画乡,将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华特产网 »
湟中农民画:https://www.zsoute.com/news/202503/23/1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