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草帽的基本介绍鹿邑草帽是河南鹿邑县传统特产。相传始由南唐董侍卫的女儿董月英掐制,后经群众不断改进,使这一工艺制品在民间流传下来。据《清明上河图》知北宋时草帽已非常常见。清光绪《鹿邑县志圹物产”里也有详细记载。草帽辫又叫“麦秸辫”,是农民...

鹿邑草帽的基本介绍
鹿邑草帽是河南鹿邑县传统特产。相传始由南唐董侍卫的女儿董月英掐制,后经群众不断改进,使这一工艺制品在民间流传下来。据《清明上河图》知北宋时草帽已非常常见。清光绪《鹿邑县志圹物产”里也有详细记载。草帽辫又叫“麦秸辫”,是农民掐制的手工编制晶;草帽由草帽辫缉制鹿邑草帽而成,商品有黄白两种。群众总结草帽的优点与功能是:草质柔软,造型美观;人称“活草”,不折不断;坚固耐用,携带便捷;遮阳挡雨,‘又当扇扇;坐在地上,可代坐垫。因此深受国内外客商和用户欢迎。清朝中叶以前,掐辫缉草帽只不过农民自用或馈赠亲友。女生出嫁后的第一个夏天,要从娘家给男方拿几顶草帽,叫做“回奉帽”。此风俗一宣维持到今天。伴随社会需要的增加,草帽渐渐转入产品生产,出现了专业商户——辫子庄和草帽行。农民靠掐辫缉帽度过了不少灾荒年,目前仍是一顶主要副业。民间流传有歌谣称“麦秸是个宝,农民离不了;掐个辫子缉个帽,灌油吃盐有线了;灾年能籴粮,丰年添衣裳。”
解放前山东、湖南、天津、上海和汉口等地的商人,长期在鹿邑开设的辫子庄有“通聚祥”、“恒太祥”等18家,年回收草辫量约值白银20多万两。开设草帽行的有“乾元正”“恒顺”等15家,年回收草帽量约值白银10万两。
解放后,人民政府扶植设庄办厂,大力进步这一传统特产。80年代大部工序已达成机械化,所回收草帽辫1万多包,机制草帽500万顶,并能生产20多种新型工艺美术制品。辑制手工帽是一项精巧技术,需要“一针扎三辫,里外不露线。”成品帽要用硫磺熏,帽农称为“镀金镶银”——黄帽似金,白帽如银,此即大家常说的“鹿邑黄”和鹿邑白手工草帽的造型有鞍桥式、笠式、礼帽式、博士帽式、楼角式和儿童花草帽等。机制草帽式样更多,有适应全国各族人民风俗习惯和喜好的工农帽、车花喷花年轻人帽、车花喷花儿童帽等100多个花色品种。鹿邑草辫草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海外用户尤其是西欧一些国家的公主、小姐将鹿邑草帽作为漂亮、高尚的装装饰品。草辫草帽是河南主要出口产品之一,每年出口草帽150万顶,远销欧、亚、非近20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