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派内画的基本介绍内画,又称“中华民间内画”,是一种在透明器物内部进行绘画的艺术形式,具备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内画的最大特征是画在器物内部,因此需要至少两道开窗,用这两个开窗进行画画,画面成像逆映在另外一面上。内画一般是在透明材料上...

鲁派内画的基本介绍
内画,又称“中华民间内画”,是一种在透明器物内部进行绘画的艺术形式,具备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内画的最大特征是画在器物内部,因此需要至少两道开窗,用这两个开窗进行画画,画面成像逆映在另外一面上。
内画一般是在透明材料上进行,比如水晶、玻璃等等。内画的画面要小心翼翼地绘制,由于不只要考虑画面的可视性和美学成效,还要考虑画面的透视和逆映成效,艺术家需要在画作整体美学成效和技术细节之间进行平衡。
鲁派内画的聚集地是淄博博山,其起来自于清代光绪年间,是由山东博山籍的内画艺术师毕荣九从北京带入。鲁派内画的特点是可以借助瓷器上用的釉彩在鼻烟壶的内壁上作画,然后烘烧形成内画鼻烟壶的瓷釉画,即便盛水画面也毫不受损。鲁派内画的代表作品有《百子图》《百寿图》等,其作品场面宏大、人物海量、构图饱满、层次分明、人物生动传神、动物栩栩如生、工艺技法具备特点。
鲁派内画作为传统的地方工艺,其传统性的艺术特点与精髓概括下来主要体目前“釉”“融”“贵”“满”“妙”五个字上。“釉”是指内画所用的颜料为瓷器上所用的釉彩,借助釉彩在内画壶的壶壁上作画,经过高温烤花固定,克服了内画遇水褪色的弱点,使内画商品更易于珍藏和用;“融”是指鲁派内画鼻烟壶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把博山琉璃的工艺技法与国画、油画等艺术手法融于一体,在构图时还要考虑与壶坯轮廓、材质、色彩等的关系,合理地将内画与内书安置于其中;“贵”是指色料名贵,多种多样。
鲁派内画的制作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选料,需要使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经过磨制或熔炼吹制而成。第二是制胎,用钻石粉磨具先在壶口中心打竖眼,再向四周逐步扩展,直至内壁匀细适度为止。最后是壶内字画,依据壶形设计图案,用勾笔直接在壶内勾好线条,西洋画则用淡赭色起稿。着色时应手法利落,一气呵成,防止厚薄不匀或漫浸外溢。
鲁派内画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古老稀少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鲁派内画在题材、工艺、构图、地域特点上都有较高的美学及赏析价值。在漫长的进步过程中,鲁派内画吸收凝练了博山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生产生活方法,其所表现的艺术形式也充分反映了博山当地的人文风情,具备独特的历史文化功能;对从事传统手工艺研究的工作者而言,鲁派内画特有些活态流变性可以作为历史资料而起到独特的科研功能。
商品特征
鲁派内画用特制的弯型内画毛笔,伸入口小如豆的壶内反向作画,将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手工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优雅、笔触精妙。
不同于纸卷之上的淋漓挥洒,却不逊其精妙,中国故事、中国山水、中国人文……极具中国之美的广阔天地在却在方寸之间展示的淋漓尽致,这就是淄博享有盛名的鲁派内画艺术。
历史民俗
鲁派内画技艺刚开始由北京传入。清光绪年间,博山协顺庄的王凤诰在去北京做买卖,得知京城艺人周乐元熟稔内画技艺,便多次拜会周乐元,期望可以窥知内画艺术的技法。有一次,王风诰看到了绘制内画的钩形竹笔,获悉了内画的奥妙。于是,他返回博山闭门学艺,反复探索内画绘制技艺,逐步学会了内画的一些初步技法,但因为自己不善绘画,所以他并没在内画艺术上有大的建树。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博山画师毕荣九从王凤诰那里学得内画技艺,他和当地的孙坦普、薛向都等画师经过细心钻研,反复琢磨,终于熟练地学会了内画技术。画师们结合博山地方艺术特别是陶瓷艺术的特点,渐渐形成了我们的风格,由此奠定了鲁派内画(博山内画)艺术的基础。
获奖荣誉
2014年11月11日,内画(鲁派内画)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