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华特产网

中华特产网
汇集全国生活信息,旅游景点大全,生活百科知识

白灵菇

1介绍白灵菇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具备较高的食用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和侧耳,颇受买家的喜爱。白灵菇营养丰富,据科学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占干菇的20%,含有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白灵菇还具备肯定的医药价值,有消积、杀虫、镇咳、消...

  1介绍

  白灵菇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具备较高的食用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和侧耳,颇受买家的喜爱。

  白灵菇营养丰富,据科学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占干菇的20%,含有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白灵菇还具备肯定的医药价值,有消积、杀虫、镇咳、消炎和防治妇科肿瘤等效果。白灵菇的医用价值非常高,它含有真菌多糖和维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及多种矿物质,具备调节人体生理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哪些用途。

2成长条件

营养需要

  白灵菇对营养的需要并不苛刻,所有阔叶树的木屑、棉籽壳、玉米芯均可栽培,氮肥主如果麦麸、新鲜的玉米粉。白灵菇生产阶段碳氮比25∶1至40∶1;生殖阶段的碳氮比70∶1至200∶1。矿质元素可加石灰、石膏及磷肥。蓟县区域一般在5至6月份制作生产的母种和原种,7月份制作栽培种,8月份制作出菇菌棒,11月份到次年4月份出菇。一般生物效率为40%至60%。第二潮菇极少,菇形也差。但菌棒覆土栽培生物效率为80%至90%,菇长得虽大,但品质差。

温度需要

  白灵菇属低温型的菇类,菌丝成长温度为5℃至32℃。最适应温度22℃至25℃,5℃以下成长缓慢,在35℃至37℃时菌丝停止成长。其菌丝体后熟则需要30至45天达到生理性成熟,一般控制在零下3℃至15℃之间,最适合温度为7℃至12℃子实体方能分化,出菇成长温度在3℃至22℃,最适合温度在13℃至18℃。从制出菇菌棒到采收为110至130天左右。从菇蕾到采收为8至15天左右,蓟县出菇时间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

水分需要

  培养料料水比为1∶1至1∶1.3,培养料的水分为65%,白灵菇菇体成长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至90%,相对湿度过高会出现黄菇。在低温6℃至7℃,空气湿度过小时常发生菌盖龟裂。白灵菇含水量小,采摘后在15℃以下可维持14天左右。

光的需要

  白灵菇在发菌阶段暗培养完全可以正常成长。但菇体成长发育阶段需要肯定的散射光。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子实体非常难分化,强光下不容易形成子实体,一般光线为800至1500勒克斯,光照时间天天为12至14小时。不同品种对光线的需要有肯定的差异。有些需要强光,有些需要弱光,但生产实践表明:在光线过弱的状况下,总是出现菇体畸形,菌柄细长,菌盖过小。在寒冷的冬天即便强光直射对白灵菇的外观形状、菇体色泽和品质也影响不大。

氧气的需要

  白灵菇是一种好气型菌类,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成长发育均需新鲜空气,常通风换气是很必要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4%以上,白灵菇原基非常难出现,发育受阻,易产生畸形菇。从栽培经验看,白灵菇子实体成长阶段对氧气的需要量超越一般菇类。栽培环境通风不好的使子实体菇柄增长,影响品质。但无论什么生产阶段其通风换气需要是温和的,主如果温度和风速和谐一致。

pH值的需要

  白灵菇自然成长环境土壤为微碱性,pH值为7.8,白灵菇菌丝可以在pH值5至11的基物上成长,最适合的pH值为酸性5.5至6.5。原种栽培中考虑因为高压灭菌时pH值总是降低到0.5分值,则配料时pH值应在7左右。栽培菌棒的配料比较适合在6.5至7.5之间,各种培养料的pH值可用普通的pH试纸测定。

3种植技术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医用价值都非常高的珍贵食用菌。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14.7%,脂肪4.31%,粗纤维15.4%,氨基酸总量为10.6%,并含多种有益健康的矿物质,尤其是真菌多糖,具备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有哪些用途。其主要种植技术如下:

1、材料:主料有阔叶树木屑、棉籽壳、甘蔗渣等。辅料有麸皮、玉米粉、黄豆粉、石膏粉、酵母粉、糖、碳酸钙等。

2、栽培方法:袋栽、覆土墙栽或瓶栽等。

3、栽培季节:白灵菇子实体形成的温度为10℃-22℃。

4、材料配方:#p#分页标题#e#

1.棉籽壳99%、石灰1%。

2.杂木屑50%、棉籽壳28%、麸皮20%、碳酸钙1%、过磷酸钙1%。

3.棉籽壳78%、麸皮20%、石膏1%、糖1%。

4.玉米芯60%、棉籽壳20%、麸皮肤皮18%、石训1%、糖1%。

5、菌袋制作:白灵菇可以用生料进行栽培,也可使用熟料栽培。

1.使用宽17cm-20cm,长35cm-40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

2.将材料按肯定配方加入混拌均匀,加水比率一般为1∶1.3。

3.培养料混拌均匀后,尽快装袋,每袋装干料约重0.3-0.5千克。

4.装袋后准时装锅灭菌,高压126℃温度下保持70-90分钟,常压100℃温度下保持12-16小时。

5.灭菌后将菌袋冷却至室温。在接种箱或接种室按常规无菌操作流程进行接种,每瓶栽培种接种20袋。

6.接种后移入培养室培育菌丝。需要室温22℃-26℃,通风避光、35-40天菌丝可以满袋。

6、菇期管理:

1.菌丝满袋后移入出菇场地内,揭开两端袋口,依据外面温度摆设5-10层。

2.增加环境湿度。采取喷雾的办法使菇场环境湿度增至85-95%。

3.维持菇场通风好,光照以散射光为主。

4.在10℃-15℃的条件下,10-20天菌袋两端可以形成白灵菇的小菇蕾。

5.菇蕾形成后,增加通风量,保持环境相对湿度达到90%左右,不适合超越95%。

7、采菇:在正常温度下,从幼菇形成到白灵菇成熟约需10天左右,气温低白灵菇成长慢,但菇质密,水平好;气温高则成长快。白灵菇成熟时,菌褶分化完全,菌盖平展,菇体开始变黄。应在成熟初期准时采收。8、采菇后的管理:

1.采完一茬菇后,停水1-2天,让菌丝恢复成长积累营养,然后再进行喷水管理。

2.可以将出过一茬菇的菌袋脱去塑料膜进行覆土,用土壤将菌袋掩埋,但菌袋一端宜露出土层1厘米左右,预防出菇后菇体上沾上土粒。

3.菌袋内缺水时应采取补水手段。

4.白灵菇的同一菌袋可采菇2-3茬,生物学效率可达50%-80%。

4种植技术

栽培时间

  反季节栽培的接种期在6-7月,经过20-30天发菌,于7-8月越夏,9月底至十月出菇。

培养料配方

:棉子壳94%,玉米面2.8%,石膏1%,右灰2%,尿素0.2%。

:棉子壳40%,木屑40%,麸皮10%,玉米面8%,糖1%,石膏1%。以上配方水分含量维持在60%-65%。

培养料的调配与发酵

  将易溶于水的糖、尿素等在水中溶化,其余材料混合后加水反复拌匀,堆成宽1-1.5米、高1.2-1.5米、长度不限的梯形堆。堆上每隔30-50厘米打一透气孔,其孔径为7-10厘米,每侧各打2排透气孔。堆上面盖薄膜保湿,堆下部留30-50厘米不盖薄膜。当堆温升为65℃-70℃时进行翻堆,发酵7-10天,翻堆3次。

装袋

  白灵菇均使用袋栽。栽培袋由厚0.04-0.06厘米的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薄膜制成,宽15-17厘米、长35厘米。装袋前把发酵好的培养料进行调水,使其水分含量维持在60%,pH值维持在7.5-8.5。装袋时,先把袋口一端扎好,将培养料均匀装入袋内,每袋装培养料0.95-1.05千克。

灭菌

  装好的料袋,高压灭菌2-3小时,常压灭菌10-18小时。灭菌后,取出料袋放在接种室或干净的地方降温。

接种

  当袋温降至30℃时,在接种室或接种箱内打开袋口,在无菌操作下从两端或一端接入菌种,接种量为培养料的10%。

发菌管理

  接过种的菌袋搬入培养室,叠放于床架上。培养室在放入菌袋前喷多菌灵消毒,放入菌袋后,每5-7天喷药消毒1次。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2℃-27℃,空气湿度维持在70%左右。避光培养。发菌10-15天,当两端的菌丝布满料面时,进行翻堆。培养35-40夭菌丝可发满袋。

菌袋越夏

  菌袋放入越夏场合后,应按期检查湿度并进行通风。待秋天气温转凉时,将菌袋移入菇房进行管理。

5短育栽培

#p#分页标题#e#

  白灵菇菌袋在发满菌丝后,不可以像平菇那样可直接出菇,需要要经过一个菌丝后熟期才可能出菇,该后熟期总是成为不少菇农很难逾越的技术障碍。依据菌丝特质不同,该阶段一般约需30~60天不等,个别菌株甚至长达80天左右,生产安排上极不便捷,而且大大延长了生产周期。

  使用短育优质高产种植技术,通过人工调控手段,可大大缩短其后熟期,其基本做法是:先将温度调至30℃左右,使其菌丝充分发育,然后减少温度,如将菌袋移入低温冷库就是非常现实的做法,在0℃~10℃环境中保持15天左右,令菌丝体在相对不适条件下形成自我保护,从而加速其生育过程。

  当菌袋色泽放入冷库前愈加洁白,敲击时发出空心木的声响,手感硬度较高且弹性较强时,即可将它移出冷库,置入塑料大棚中,尽可能提升棚温,加强湿度,给予适当的强光刺激和较大的通风。约一周左右,接种块处即出现微黄色菌液,此后应尽可能减少温度,待其现蕾。一般该时段约在11月中旬前后,棚温维持15℃以下并不费多大力气,只须覆盖好草苫,加大早晚及夜间的通风,同时加大地面浇水和空间喷水即可。只需要1~2天短时10℃以下,菇蕾非常快形成。一般每一个出菇面仅有1~3个菇蕾,在其完成分化前给予疏蕾处置,只保留1个,常规条件下,即可长出个大、均匀、端正、色白的优质菇品。

6饲养管理

成菇期

  白灵菇菌盖直径达4厘米即进入成菇阶段,成菇阶段可依据顾客对白灵菇商品形状需要采取不同管理手段。

(1)律状白灵菇管理手段温度控制在8℃~12℃之间;光照强度在50~200勒克斯;适合通风,维持空气清爽;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空气相对湿度越低,产量越低,但提升白灵菇的耐贮运性,延长货架寿命和贮存期(保鲜期);空气相对湿度越高,产量越高,但缩短贮存期和货架寿命,耐运性也差。如此生产出的白灵菇,菌盖肥厚、菌盖直径小、菌柄粗壮。

(2)伞形白灵菇管理手段温度控制在 12℃~20℃之间;加大光照,把光照强度控制在200~1500勒克斯;常常通风,维持空气新鲜;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如此成长出的白灵菇盖薄、片大、水平好。

幼菇期

  当白灵菇原基膨大至直径2厘米时,可将袋口多余塑料剪去或像挽袖口一样向下挽起,使原基露在空气中。如栽培袋内侧有边壁菇,应准时在其周围用刀片将塑料切成十字形开口,使菇体露出。幼菇阶段温度应尽可能低些,控制在12℃~1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90%;并且少通风、勤通风,切不可对流通风,预防导致死菇;光照对子实体形状有较大影响,光线越强,子实体越粗壮,光线越暗,子实体越细长,一般在800勒克斯光照下,子实体形状正常,经过3~5天即进人成菇期。

7储运保鲜

储藏特质

  与其它菇类相比,白灵菇属耐储藏品种。新鲜的白灵菇具备最强的呼吸用途,一旦离开培养基,采后2-3天内菇体水分很多散失,第一菌褶变褐,继而整个菇面发黄变褐,风味也随之劣变,失去产品价值。因此,延长鲜菇运输与什么时候上市的,解决其采后的保鲜问题,是白灵菇产业进步的必然趋势。

  影响白灵菇采后储藏保鲜的环境原因主如果温度、湿度、氧气及二氧化碳的含量。借助低温、高湿、低氧和高中二年级氧化碳环境可抑制酶与微生物的活性,延缓呼吸用途与生化反应,从而可以有效地延长菇体的保鲜期。白灵菇储藏较适合温度为-5℃至0.5℃。高于此温度范围会加速菇体内各种生理用途的进行,加快变色与衰老,也有益于各种病原菌活动,致使腐烂加重、加快。过低的温度又会使白灵菇产生冷害或冻害。相对湿度以95-100%为宜,相对湿度低于90%即会出现失水褐变。低氧与高中二年级氧化碳对白灵菇储藏保鲜也十分有利。

工艺步骤

  当令采收分级修整表面风干装入内衬保鲜袋的箱或筐中置入-1℃至0℃冷库充分预冷扎口上架或码垛

技术要素

1、采收:采收前一天菇棚停止加湿,最好将菇棚通风1-2小时,使菇表面略显干燥,增加菇体柔韧性,以利于采收和储藏。#p#分页标题#e#

应遵循先熟先采程序。采收过早,子实体未充分发育,品质欠佳,影响产量;采收太迟,子实体易老化,直接影响储藏与保鲜水平。白灵菇采收标准:菌盖充分展开,但仍有微微卷边,孢子未释放时最好。要轻采、轻拿、轻装,降低机械碰撞与损伤。单菇重150克左右时最受市场欢迎,价格也较高。

2、分级修整:选择菌盖完整、菇色洁白、菌肉坚实致密、菌盖直径7-15厘米、无病虫斑及机械伤的白灵菇,菌柄切削平整,柄长低于2厘米。采收后应尽快进行分级处置,用利刀削平菇柄,削菇柄时尽量不要让培养基黏附在菇体上,用毛刷刷净菇体杂物,将规模基本一样的分为一类,并剔除畸形、破损与带病虫的菇体。

3、表面风干处置:将削拣分级好的菇体盛放在透气的塑料筐内,单筐盛放不适合太多,切忌大筐堆放,移至阴凉通风处风干30-40分钟,去除表面水分,用专用保鲜纸包裹好备用。也有些使用保鲜剂处置进行储藏保鲜,即使用0.01-0.02%山梨酸钾或苯甲酸钠或0.1-0.5%焦亚硫酸钠漂洗3-6分钟,进行保鲜剂处置。采后需要准时处置,不然成效不理想,而且处置时间不适合过长,以低于10分钟为宜。

4、预冷:分级完成后,应准时入冷库预冷。将经过分级修整后的鲜菇放入塑料筐中,准时移入0-1℃冷库中充分预冷,一般以15-20小时为宜。预冷时切忌堆堆,不要直接收入保鲜箱内,防止形成堆温延长预冷时间,加速菇体褐变,减少保鲜成效。

5、包装:预冷完成后,将菇体分装在气调保鲜袋内,盛放在周转筐或纸箱内,每箱重量以5公斤为宜。采取品字形码垛,确保每个箱体之间有好的通气风道,以防形成积温,导致局部保鲜温度升高,导致储藏保鲜过程中菇体变褐,甚至腐烂。因为白灵菇较耐二氧化碳,因此储藏期间不需要换气,袋内高中二年级氧化碳浓度可较好地维持白灵菇品质与光泽。

6、冷藏与储运:适合低温是白灵菇储藏保鲜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将经过预冷和各种处置的白灵菇在冷库中码垛或上架,于0-3℃条件下储藏,储藏期间维持温度恒定并按期检查。在上述条件下保鲜期可达40-50天。

假如销售路途较近,可使用保鲜箱包装,出库前应提前在冷库内装好箱,如此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形成太大的温差。如在菇体表面形成结露,会非常快引起褐变或在销售过程中出现腐烂。假如需长途运输,最好使用冷藏车,提前检查冷藏车的制冷系统是不是正常运转,将车体预冷后装车,确保温差最小,从而确保储藏运输过程中的保鲜成效。

8防治

无公害病虫防治

  搞好综合防治工作 白灵菇病虫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具体应把好菌种水平关,使用高抗、多抗的品种;搞好菇场环境卫生,用前消毒灭菌,工具准时洗净消毒,废弃料应运至离得远远的菇房的地方,培养料需要新鲜、无霉变并进行彻底灭菌,创造适合的生育环境条件;菇房放风口用防虫网封闭;对蕈蚊类虫害,借助电光灯、粘虫板进行诱杀。

白灵菇标准化

  菌丝培养阶段 菌丝培养初期培养料发生杂菌感染,应拣出打碎,拌入新料,重新灭菌、接种:中期培养料发生紧急杂菌感染,要拿到远处烧毁;后期培养料底部发生局部杂菌感染,可继续留用出菇;栽培袋棉塞发生红色链孢霉感染,应准时用湿毛巾覆盖后移出培养室,并进行烧毁处置;清除感病菌床或菌块,带到室外深埋,并在感病地区及其周围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出菇阶段 出菇阶段栽培袋出现局部杂菌感染。可用石灰抹涂感染部位,使之继续出菇;栽培袋杂菌感染较紧急者,应取出烧毁,以免影响其它栽培袋;发现菇蝇时应加大菇房通风,减少菇房与培养料湿度,有条件的门窗应加装防虫网,菇房内用黑光灯诱杀。在栽培期间,不能向菇体喷洒任何化学药剂。

9采收

  当白灵菇菌盖充分展开,孢子未很多释放时采收。采收办法是成丛采收,一般一手握住菌盖,另一手按住菌袋,轻轻采下。要轻采、轻拿、轻装,降低机械碰撞与损伤,然后用刀片削平菇柄,用毛刷刷净菇体杂物,并剔除畸形、破损和带病虫的白灵菇。需要菌盖完整,菌盖直径(手掌形) 7一13厘米,菇色洁白,菌肉坚实,柄长低于3厘米。#p#分页标题#e#

10干制

(1)晒干法自然干制法可分为晒干和阴干。借助太阳能晒干,可节省能源,保护维生素D不被破坏。晒干时,一般选择受阳光照射时间长、通风好的地方,由于通风能加速水分蒸发,缩短晒干时间。操作时,将鲜菇切片摊放在竹席或竹帘上,也可摊在专门筛框上,厚薄整理均匀,不可以重叠。晴天3~5天便可晒干。晒干时间越短,子实体干制水平越好。

(2)烘箱子制法日晒干制法虽然便捷,但受自然环境限制,因此可用自制烘箱干制。将白灵菇切成片,摊在烘筛上,均匀摊平,不可以有厚有薄或重叠。将摊好鲜菇的烘筛,放入烘箱内,再在烘筛底部放进热源。烘箱烘烤温度不可以太高,一般控制在40℃~50℃之间,白灵菇鲜片烘干大约需6~8小时。烘干的白灵菇于片,含水量应在13%以下,最低可达8%。白灵菇鲜菇烘干率大约7:
1,即7千克鲜菇可烘干片1千克。

11易乱现蕾

  白灵菇易乱现蕾,即不在菌袋两头正常现蕾,在菌袋中间出现菇蕾,对产量影响非常大。

  注意以下四点能有效预防白灵菇乱现蕾。一是菌袋装料要规范。尽可能将料袋装匀、装紧,不留空隙,特别是手工装袋更要严格把关。二是菌丝后熟要充分。发菌阶段维持避光培养,温度相对恒定,完成初步发菌后维持原条件继续后熟培养。后熟期间不可以突见强光,不可以移动菌袋,直至完成现蕾前的所有筹备。三是维持偏低的温度。棚温维持在 4℃~15℃,最适温度为8℃~12℃。棚温高于16℃时,菌袋两头的出菇能力会受温度影响而减少。四是棚室湿度要均衡。打开袋口后菇棚湿度维持在 80%~95%,假如湿度低于70%,两头出菇部位的基料表面非常快失水,致使现蕾困难,充分成熟的菌丝势必从其他部位出菇。

12营养成分

  白灵菇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具备较高的食用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和侧耳,颇受买家的喜爱。白灵菇营养丰富,据科学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占干菇的20%,含有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医药价值

  白灵菇还具备肯定的医药价值,有消积、杀虫、镇咳、消炎和防治妇科肿瘤等效果。白灵菇的医用价值非常高,它含有真菌多糖和维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及多种矿物质,具备调节人体生理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哪些用途。

食用价值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医用价值都非常高的珍贵食用菌。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14.7%,脂肪4.31%,粗纤维15.4%,氨基酸总量为10.6%,并含多种有益健康的矿物质,尤其是真菌多糖,具备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有哪些用途。

13需要注意的地方

影响白灵菇产品价值

  是出菇率低、出菇慢。一般有多年经验的技术较好的栽培户,较大规模栽培出菇率可达90%左右,经验不足的栽培户出菇率则在70%~80%,甚至更低。而且出菇缓慢,从接种日起,菌龄超越130天。

  出菇快慢不一,好似一接种期的整批菌袋中,先后出菇时间可以相差1个多月。

  不出菇,接种后数月,菌袋不现菇蕾,出现高脚菇、畸形菇。容易见到的畸形菇有拳头状、花瓶状、牛舌状、麻脸状、蝴蝶状等。

白灵菇不可以正常出菇是什么原因

  接种时间延误,菌丝发育缓慢,生理不可以成熟,没办法转入生殖成长。到了菌袋生理成熟时,气温升高,温度已不适应,导致整批菌袋不出菇。

  培养料配方不科学,会使白灵菇发菌不正常,假如养分积蓄难以满足营养成长时,就难出菇。

  发菌期翻堆不准时,使菌丝紧急缺氧,致使袋温、室温骤增,导致底层菌袋烧菌,严重干扰出菇。翻堆次数太少,各层菌袋受光触氧不匀,会导致出菇不同。

  后熟培养不当。菌丝长满袋后应进行后熟,若此时就开口喷水,会使出菇延迟:有些后熟期室内湿度太低,后熟时间延长,致使出菇期推迟:也有些因室内光照直射菌袋,导致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增厚,养分消耗,影响后熟。#p#分页标题#e#

  低温刺激不到位。菌袋生理成熟后,还需要0~13℃的低温和变温刺激,逼原基形成,分化菇蕾。有些菌袋成熟后,没准时进棚。留在室内恒温培养,延误了出菇期;也有些在菌袋进棚码垛后,自然气温已达到0℃,虽能满足低温刺激,但为了创造温差条件,有些采取无限时蒸气加温,使垛内菌温聚集不散而烧菌,结果成批不长菇。

畸形菇、高脚菇产生是什么原因

  高脚菇产生是什么原因有两种,其一是菇棚通风不好的,温度过高,导致菌柄徒长:其二是现蕾过多,疏蕾太迟导致。解决方法:出菇期间必须要维持好的通风条件。应在菇蕾长至小钮扣大小时准时疏蕾。

产生畸形菇是什么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栽培场合空气不流通,导致紧急缺氧,导致好气性的白灵菇变成畸形。理想的菇棚应为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菇棚两端门膜应能开能闭,有益于纵向空气对流;棚顶应用无滴膜加草帘或遮阳网。

  使用墙式堆码,袋身出的菇一定畸形,毫无产品价值,还会导致养分损耗,使袋口出的菇产量大大减少。

  配料营养缺点,如配方中原辅料受潮霉变,养分降解:培养基酸败: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脱水等,均会使产出的菇盖薄、波边状,或不展盖、颜色偏黄。

  催蕾时间和技术不到位,菌丝生理未成熟就进每人为催蕾,导致早产畸形。低温蹲菌期不足。温差刺激不够,致使子实体发育遭到抑制而变形。要防止光线直射。以免水分蒸发、原基萎缩或菇体裂成花菇纹。

未准时疏蕾。菇蕾太密不准时疏蕾,出现蝴蝶形,侧向呈长牛舌状、驼背菇等变异形态。疏蕾能确保商品朵形和水平,是栽培管理的要紧技术环节之一。

  长菇期管理不善,常因温、光、气调节不好,致使菇体发育畸形、侧长,或驼背,或盖面凹陷,或斑点麻脸。色变,与采收过期,菇体超大,不符合等级。出菇期间管理上要做好三协调:一是加温与保氧协调,出菇需要最适温度13~18℃。北方产区,白天引光增温、罩膜保温,夜间可采取在棚外燃烧、蒸汽进棚升温。但应该注意通风,以免缺氧致使菇体变形:二是增湿与通风协调,长菇期需要相对湿度85%~95%,需要喷雾化水增湿:同时结合通风,以免棚内缺氧,或水滴落在菇面上引起白灵菇盖面凹烂麻脸。三是引光与保湿协调,长菇期需要散射光,棚顶草帘之间需拉开6~10厘米,让阳光照进棚内,创造三分阳、七分阴 的环境。但切忌光线过强,以免导致水分蒸发、菇体裂花。因此,睛天棚内菌墙间的作业道应维持浅度蓄水,使光线进棚后,水蒸汽上升。增加空间湿度:早、晚可向空间喷雾增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华特产网 » 白灵菇:https://www.zsoute.com/news/202506/13/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