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县是广西柳州最北面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风俗,特别以侗族、苗族为甚,如草苗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来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来先喝油茶再吃午饭,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饭。那样老百姓这种打油茶的风俗是从何而来的呢...

三江县是广西柳州最北面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风俗,特别以侗族、苗族为甚,如草苗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来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来先喝油茶再吃午饭,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饭。那样老百姓这种打油茶的风俗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得从中国史上的两次禁茶事件说起: 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在中国史上的金国却有两次禁茶事件,据顾炎武《日知录》所引据《金史》说,一次在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一次是金宣宗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首次因尚书省奏,茶,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比岁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寮相属,商旅多以丝绢易茶,岁费不下百万,是以有用之物易无用之物也。原来是由于金地在北方,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其国内不产茶叶,进口茶叶所费甚大,所以要禁;但章宗下令禁茶,只禁民间,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许食茶,仍不能卖及馈献,不应食者以(斤)两定罪赏。。第二次省臣奏言虽仍称之为非余食之急,但说得比较了解,云:茶本出于宋,而边民又窥利越境私易,这无异是以有用之资资宋。原来不是由于茶叶无用,而是由于资财有用,要保护国力,在宋金对峙、时战时和的情况下它尤感必要。这个时候,许食的级别也提升了,不再以七品为起点,而是须五品以上官;禁令也严了:余人并禁之,犯者徒(刑)五年,告者赏宝钱一万贯。为何无用之物的茶,到了七品、五品以上官吏宅第就许食,就不再是无用之物了?可见无用云云只不过托辞,大家姑且不去管他,但农民食茶已成习惯岂能说禁就禁得了的?如此老百姓也只好想出其他的招法了。你官府不是禁茶吗?难道你还禁汤禁菜不成?于是就改变了食茶的办法,他们先放少许米在锅中用油炒焦,再投入茶叶稍炒一下,最后放水渚成茶汤,食时佐以各种菜肴或干脆用以泡饭而食。如此就巧妙地把食茶变为食菜食汤了,官府自是奈何不能。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统治纷纷南迁。伴随金、元的大举南侵,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继续南迁,尤其是元朝时期,汉族向边疆区域迁移;边疆各族包含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到了明初,朱元璋驱赶少数民族,他们渐渐迁徒至湖南和与湖南交界的广西。(现在有的人还能在湖南通道县我们的宗族族谱上寻祖追宗。)而他们的食茶办法也渐渐演变成一种饮食办法与饮食文化传承下来。目前生活在三江县八江乡布代村的草苗可作佐证,从他们的服装和他们饮茶文化上看,他们非常可能是蒙古族的后裔。他们说侗话唱汉歌着蒙服,尤其是女性着长衣服,扎腰带,非常像蒙古的服饰,女性和男性扎的头巾,都和目前的蒙古人类似。只是目前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蜡染布来制作服饰罢了。他们的鼓楼顶,不像侗族用的是葫芦,而是奔马(马是游牧民族的图腾)。还有一些风俗更能体现草苗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渊源,就是在打油茶时,碗里都放一种或竹、或木质刀状的 签,这是由蒙古族的餐刀演化而来的。用他们自已的话说是因为祖先为游牧民族,有着喝茶割肉的习惯 故沿习到今天。 大家都知道,中国茶道历程了煮、煎、点、泡四种饮茶技艺的演变经历。寒夜客来茶当洒,正如大家汉人接待来客需要奉茶一样,因为上述少数民族饮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当客人进侗家、苗家时,他们不递开水不备茶,而是打油茶来招待客人,这与汉人的奉茶礼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油茶:侗族历来有打油茶的习惯,凡到三江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自然染上此好,故侗家喜种植茶叶树,代代相传,喝油茶是侗寨民众的早餐主要饮食方法。 茶叶:三江盛产仙人山茶,品质非常不错。江、浙一带的茶叶商户常常坐地三江等待回收上等茶叶。优质茶叶产自八江、独峒、同乐。农民靠产茶致富,积极性高涨,十五期间茶叶生产将成支柱产业。 油果:用大糯制,用三江植物油茶油炸出的油果脆香。 油茶的做法 三江油茶的做法比较简单。材料:茶叶(专用的油茶茶叶),油果,荫米,花生米 先把荫米用油炸成米花(最好使茶油),油炸花生米。然后就是煮茶水了。在锅里放少许茶油,烧热,放茶叶翻炒,烧半焦,放水煮沸,滤去茶叶,加上荫米,花生米,油果,葱花。喜欢吃咸的就加盐,甜的就加糖。这是最简单的。想要丰富点的就买点猪肝粉肠,烫点青菜。 打油茶来自于侗族,柳州的苗、瑶和部份壮族也都有用油茶待客的风俗。三江的油茶是非常有名的,制作有浅易,也有精工,吃油茶历史久矣。侗家人喜欢吃油茶,天天除去三餐正餐以外,还要打一到三次油茶。解放前,一天分三次出工,早上,大家空腹去作两个来小时的工,回来先吃一碗油茶,休息一会,再吃早餐。早饭后,再出工三个来小时,午饭前也先吃一碗油茶,午饭后上鼓楼去闲聊,8、九点才吃晚餐。这种1日三次油茶,都是比较方便的、低档的。在油锅里放手老茶叶,烧半焦,冲水,煮熟呈黄色后,放盐便成油茶,放一小团饭或玉米或豆子之类在碗里,泡进茶水,就可食用了。 比较高端的油茶,制作就比较复杂了。先把阴米用热油炸成米花,然后油炸花生或黄豆,再炒猪肝、粉肠或瘦肉、香肠,再煮汤园或烫糍粑片,最后煮油茶。有些还加些生米、姜泥、蒜子,待茶煮沸,滤去茶叶,加上盐、葱花、茼蒿或菠菜等佐料,即成香喷可口的油茶了。春节时招待客人的油茶特别讲究,一般客人要吃四道油茶,这四道油茶又称:一空、二园、三方、四甜。一空,指第一道油茶有米花、油果、花生米和猪肝、瘦肉、粉肠;二园指的是第二道油茶在"一空"的基础上添加了水园;三方,是在"一空"的基础增加了切成方粒的侗粑;四甜,让客人喝糖水润喉、清嘴。春节时,不论到哪一家,必须要吃完这四道油茶,用当地人的说法是"油茶一吃吃到底,不吃到底不讲礼"。 吃油茶也有一套程式;第一回吃小半碗的油茶,只放些米花和花生;第二碗多加些佐料,还有五六碟酸菜、酸鱼、酸肉和牛肉巴之类供食用者送茶;3、四碗主如果汤园或糍粑片,如来不及作汤园、糍粑,则用糯饭代替。第五碗多为甜品。这种高端正宗的油茶,一般都要吃够五小碗,主人才开心,不然,主人以为自己打的油茶不美味,客人才不领情。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华特产网 »
三江油茶:https://www.zsoute.com/news/202505/03/2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