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西湖绸伞:全名西湖竹骨绸伞,西湖绸伞为西湖特产之一。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造型灵巧、色彩鲜艳,既可遮蔽阳光,又可作为装饰品,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故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1制作工艺伞面使用杭州丝绸,故名西湖绸伞。西湖绸伞使用印染、...
介绍:
西湖绸伞:全名西湖竹骨绸伞,西湖绸伞为西湖特产之一。
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
造型灵巧、色彩鲜艳,既可遮蔽阳光,又可作为装饰品,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故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
1制作工艺
伞面使用杭州丝绸,故名西湖绸伞。西湖绸伞使用印染、刺绣等办法,绘有西湖十景、花卉、山水和仕女,有大红、枣红、和平蓝、墨绿、桃红、桔黄等二十几个品种,具备外型美观、选料讲究、设计精美的特征。设想在桃红柳绿的春天,湖水如镜,伞影满堤,是一幅何等迷人的流动风景。而流传于民间的《白蛇传》中湖畔赠伞的故事为西湖绸伞更增添了一份神话色彩。
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便捷。
西湖绸伞选料考究,制作精巧。它的圆形伞面是使用特制的伞面绸作的。这种伞面绸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色彩瑰丽,单是染色就有湖色,墨绿,果绿,等颜色。只是描绘山水,风光,花鸟,人物,图案有西湖十景,古时候仕女,龙凤,奔马,梅雀,蝴蝶等数十种。这是其他伞所望尘莫及的。伞骨则使用江南独特的淡竹制成,这种竹篾质细洁,色泽玉润,烈日曝晒也不会弯曲。制红,枣红,桃红,天蓝,桔黄等20多种。在伞面上还使用喷,刷,绣,画等多种多样的作一把外型美观的西湖绸伞,要经过选竹,制伞骨,上伞面三大阶段。选竹,俗称号竹。每年白露前伞厂派出有经验的老师傅,到余杭,奉化,安吉,德清等淡竹产地,翻山越岭,在竹林中寻觅,挑选具备三年以上竹龄,粗细在五,六公分,色泽均匀,没阴阳面和斑疤的淡竹。过嫩,过老,过大,过小的竹都不可以要,真是百里挑一。如此的淡竹每株仅取中段2至4节作伞骨。加工成伞骨要经过擦竹,劈长骨,编挑,整形,劈青篾,铣槽,劈短骨,钻孔等到十多道工序。一把绸伞35个根骨,每根骨4毫米宽。假如把一段竹劈成了36根,就需要抽骨以维持竹筒圆润,竹节平整。上伞面要经过缝角,绷面,上架,剪绷边,穿花线,刷花,摺伞,贴青,装杆,包头,装头,装柄,打钉口等十六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需要全神贯注,不能粗心。如此制成的伞重量只有半斤左右。收拢时,彩色的绸面不外露,伞骨恰好还原成一段淡雅的圆竹,结节宛然,十分朴素大方。撑开时,伞面五光十色,有些绯红台旭日一轮,有些蔚蓝同晴空一色,有些青绿象碧水一泓,美不胜收。
2描述
20世纪30年代,杭州都丝织厂的工人,用杭州宣阳产的谈竹和杭产丝绸,制成第一把西湖绸伞,因为外形精巧,色彩绚丽,十分受人喜欢。近年来,西湖绸伞的制伞工艺不断精益求精,伞骨取材于浙江特产的谈竹,粗细运度,色泽光亮,竹身挺盲,任凭烈日曝晒亦不弯曲变形。由一节谈竹筒劈成32根或36根细条,另配骨撑,组成伞骨,张开是圆形的伞,收扰像是一段淡雅的圆竹。伞面用薄如云翳、色彩瑰丽的丝织品绷成。伞面花色多种多样,仅染色就有20余种,有些绯红如晨曦,有些蔚蓝加净空,有些翠绿如碧水;或单色,或套色,五彩缤纷。在秀丽的伞面上,又经刷、喷、画多种工艺,描绘上西湖风景、花乌、山水等图案,为西湖绸伞锦上添花,更显美观大方。
3历史进步
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便捷,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伞,在国内历史很悠久,据了解4000多年前的黄帝年代就已制作。古时候的伞又称为盖。它和扇一样,刚开始是用鸟的羽毛制成。伴随丝织品的出现,才渐渐使用罗绢作伞。创造了纸将来,油纸伞又风行起来。尤其是明清年代,国内制伞业尤为发达,从这个时候起,不少小说和戏曲都有写到伞。大家都知道,《白蛇传》中许仙借伞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西湖断桥边。
西湖绸伞创制于本世纪30年代初,据了解是由都锦生丝织厂工人竹振斐创作的,因为选料得当,制作精细,别出心裁,一上市就遭到大家欢迎。到了1935年春季,杭州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制造绸伞的作坊,这就是著名的竹氏伞作。新中国成立将来,办起了国营杭州西湖伞厂,又成立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西湖绸伞组,有400多名职工,10多名研究职员,年产绸伞60万把上下,其中出口的占三分之二。因为提升了制人伞技艺,绸伞越作越精,国际市场上虽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撑收自如的自动伞,但西湖绸伞仍以其独特风格,博得大家喜欢。#p#分页标题#e#
4商品品种
西湖绸伞的品种不少,有些遮阳遮雨的日用绸伞,有五彩缤纷的彩虹伞,有舞蹈演员台上撑打的舞蹈伞,有杂技团演员走钢丝用的杂技绸伞等10多个品种。妇女们撑打西湖绸伞,对形态美有装饰用途。
5商品典故
鲁班(木匠师傅的祖师爷)携带妹妹来到西湖游玩。可是不巧得非常,刚好碰上下雨,兄妹二人感觉非常扫兴。鲁妹就对哥哥说:哥,大家来比赛,看哪个能在明朝鸡鸣之前想个方法,让大家可以在雨天照样游西湖。鲁班一听哈哈大笑,这可难不倒他,就答应了。
鲁班找来木头、锯子、刨子,一会儿工夫,就造好了一座亭子。他看天色还早,就开始造第二座亭子,就如此不歇气地围着西湖边造好了九座亭子,在他造第十座亭子的时候,调皮的妹妹跑来学了一声鸡叫,鲁班立即停了下来。这就是现在西湖三潭印月景区的三角亭。
过了一会儿,喔喔喔,鸡真的打鸣了,鲁班得意洋洋地对妹妹讲述他一夜造了十座亭的故事,却看见眼前一样东西像孔雀开屏一闪。鲁班非常不错奇,从妹妹手里接过来仔细研究起来。他把那东西往上一撑开,像他造的亭子顶一样,有翘翘的角,不过不是用木头做的,而是用细竹子和绸子做成的,又轻巧,又漂亮。鲁班心服口服地对妹妹说:哥哥输了,你的亭子不只能挡雨,还能移动。妹妹却说:哥,你也非常能干啊,你造的亭子让西湖更美了。鲁妹造的那个灵巧的亭子由于在下雨天才散开来用,大家就称它雨散。后来有人又仿造亭子的样子造了一个伞字,之后才叫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