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的基本介绍荆芥是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被短柔毛;长茎为紫色的方形基部,四面有纵沟;叶成对成长,叶片分裂成三瓣;轮伞花序集成长于枝顶成假穗状;花冠唇形,青紫或淡红色;花期7—8月。果期9—十月。茎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

荆芥的基本介绍
荆芥是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被短柔毛;长茎为紫色的方形基部,四面有纵沟;叶成对成长,叶片分裂成三瓣;轮伞花序集成长于枝顶成假穗状;花冠唇形,青紫或淡红色;花期7—8月。果期9—十月。茎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钝四棱形,具浅槽,被白色短柔毛。叶卵状至三角状心脏形,长2.5-7厘米,宽2.1-4.7厘米,先端钝至锐尖,基部心形至截形,边缘具粗圆齿或牙齿,草质,上面黄绿色,被极短硬毛,下面略发白,被短柔毛但在脉上较密,侧脉3-4对,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叶柄长0.7-3厘米,细弱。
荆芥最早记载产地为陕西汉中,后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生于山坡、山谷、林缘及路边等处。适应性较强,喜欢温暖潮湿、阳光充足的成长环境。低注积水、土质黏重或贫瘩的粗沙地不适合种植,常使用种子繁殖或育苗移栽种植,但唯独在河南得以广泛推崇。
河南当地有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不吃荆芥净荆芥”。这是一句抱怨,意思大致是事情不顺心,就像上餐桌吃菜,发现都是荆芥,并不合我们的胃口。河南人爱吃荆芥,吃出了饮食特点,也吃出了文化内涵。都说“有河南人的地方就有荆芥”,由于勤劳朴实的河南人,执拗得可爱,在吃不到荆芥的地方,真的会自己种。辨别河南人假如只可以用一个词,那需要是“中”,假如只可以用一道菜,那需要是“荆芥”。
夏天的河南,荆芥是菜市场容易见到的家常菜。由于独特的气味,也有人降不住,并不喜欢吃,尤其是青年。不过不需要担忧,这类年轻的河南人,将会在未来的成长岁月里,伴随父母耳濡目染去尝试,继入“中毒”,慢慢上瘾。
河南人做容易见到的荆芥食用方法,就是生而啖之。夏季吃过水捞面,浇上蒜汁、芝麻酱,再添上一把荆芥,色香味便齐活了。爱吃荆芥的,基本是酷爱。夜市小酌或喝大酒,喊老板上一盘“荆芥黄瓜”,甚至单独点一份“大盘荆芥”也不罕见。
假如说湖南人不能离开辣椒,江西人不能离开藜蒿,湖北人不能离开红菜薹,那样河南人肯定不能离开“荆芥”。河南人对“荆芥”的爱就像四川人对鱼腥草一样,爱得深沉而独特。
营养成分
荆芥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医用荆芥有发汗解表用途,且有祛风效果,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
商品特征
荆芥鲜嫩的茎叶富含芳香油,味道鲜美,有柠檬、薄荷和八角混合的呼味道,生吃有微苦的口味,但煮熟后香气扑鼻。
历史民俗
河南还时尚一句俗话,夸一个见去世面,会说“人家可是吃过大盘荆芥的人”。这句调侃,可谓是河南人无声无息从独特的饮食中发现了文化精髓。据考证,这句话起来自于北宋,大致意思是当时地方官每年到汴京开封述职,面圣后还需拜访京官走动走动。而京官招待地方官时,喜欢用大盘装荆芥待客。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说法。这个典故很难细查深究。但河南人吃荆芥的记录大致始于北宋,却是可考的。
荆芥的品尝食用方法
荆芥可以单独凉拌,可以做黄瓜伴侣,可以拌面蒸后用蒜泥香油拌一下,可以煎饼做坨,可以挂糊炸脆皮,可以做汤底下面打鸡蛋,更是疙瘩面汤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