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精炼简洁的民谣,道出了这类看着平时,其实关系到民生国计大事的平时生活用品的重要程度。盐是其中之一。国内的盐业历史悠久,盐的产地辽阔,产量丰富。海盐是盐的主要来源。所谓海盐是通过煎煮或晒干海水而得。国内沿海...

起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精炼简洁的民谣,道出了这类看着平时,其实关系到民生国计大事的平时生活用品的重要程度。盐是其中之一。国内的盐业历史悠久,盐的产地辽阔,产量丰富。海盐是盐的主要来源。所谓海盐是通过煎煮或晒干海水而得。国内沿海区域产海盐,古文献中早有记载。慈溪是浙江非常重要的海盐生产区,其盐业生产历史已有1300余年。慈溪海盐产量长期位居全浙之冠,主要产地庵东素有浙江盐都之美誉 慈溪盐场坐落于杭州湾南岸,始于唐代,至宋代已具肯定规模。宋庆历七年(1047),慈溪沿海人民修筑了第一条拦海大坝即大古塘,盐场移至大古塘以北。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慈溪自东至西已建有龙头、鸣鹤、石堰三盐场,其中石堰、鸣鹤两场的盐产量占钱塘江口南岸7个主要盐场产量的64%,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在盐的水平方面,这两场合产的盐都是名列榜首。《宋史.食货志下四》中说:石堰以东近海水咸,故虽用竹盘面盐色尤白。将来,伴随钱塘江口门的移动和杭州湾海岸的淤涨,很多盐场先后废止。13世纪后,三北半岛的北淤速度加快,石堰、鸣鹤两个盐场的实质作业区也不断向北推移,最后形成了庵东盐场 慈溪各盐场的制盐办法历程了煎熬、板晒、滩晒三个阶段。宋代至清咸丰年间全部使用刮土淋卤火力煎盐的制法。咸丰二年(1852),板晒制盐法兴起,煎盐渐减。盐板是晒盐的主要器具,以杉木制成,四周用木框围拢,以便贮卤,板面平滑,合缝之处嵌以油灰,以预防渗漏。1938年,庵东盐场的盐板数目高达67万块,原盐年产量10万吨以上,占浙江原盐总产量的40%,确立了其全浙第一大盐场的地位 盐板晒盐虽然比原始的煮盐法前进了一大步,但盐业工厂的劳动强度仍非常大。新中国成立后,制盐技术不断改进和提升。1953年,庵东盐场的部分产区开始滩晒试验,打造了滩晒试验场两处。进入60年代后,滩晒制盐开始推广,盐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到1967年,庵东盐场夺得原盐高产丰收,年产盐23万吨,为历史最高年产量 庵东盐场出产的盐在历史上除提供浙江所用以外,还提供江苏、上海、皖南、赣东等地,浙江盐都美名远扬,成为慈溪人民的骄傲 近年来,因为海水淡化等缘由,庵东盐场的部分盐田开始废盐改农或挖塘养鱼,原盐产量逐年降低。近期,有关部门开始着手研究在新涨海涂地上开辟盐田以重振浙江盐都的雄风。( 慈溪)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华特产网 »
盐:https://www.zsoute.com/news/202503/14/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