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桑蚕的基本介绍十堰桑蚕产业进步历史悠久,但因为市场波动,长期以来,产业忽上忽下,规模不大,链条不长。近年来,伴随东桑西移项目的推行,十堰成为全国桑蚕产业进步的新优势区,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进步生态桑蚕产业既是服务南水北调大局的需要,...

十堰桑蚕的基本介绍
十堰桑蚕产业进步历史悠久,但因为市场波动,长期以来,产业忽上忽下,规模不大,链条不长。近年来,伴随东桑西移项目的推行,十堰成为全国桑蚕产业进步的新优势区,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进步生态桑蚕产业既是服务南水北调大局的需要,也是促进库区生态特点产业持续进步的需要,需要坚持产业生态化,加强产业化经营力度,大力进步现代生态桑蚕产业。
1、产业进步近况
1、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截止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标准桑园面积11万亩,投产面积达7.5万亩,核心区示范区面积达3万亩,基本形成一乡一品优势产业带。主要分布在郧县刘洞、白浪、胡家营、城关、杨溪、谭山、南化、白桑、大柳、鲍峡,郧西县香口、景阳、夹河、涧池、观音、马安、六郎、河夹、安家,竹溪县蒋家堰、丰溪、水坪、县河、鄂坪等乡镇。全市桑蚕基地建设水平高,桑园增长幅度坐落于全省前列。现在,全市有近60000人从事桑蚕产业生产。
2、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3年,全市总产茧量650吨,蚕茧产值2500万元,综合产值4.5亿元。产业效益初步显现。全市建设蚕房30万平米,改造小蚕共育室210个、养蚕专用房936个,推广用方格蔟250万片,省力化蚕台推广应用300套、自动调节恒温器100套。全市小蚕共育率和方格蔟普及率均达到100%。
3、服务体系显现雏形。为了促进蚕桑产业进步,蚕桑生产重点乡镇以大户为基础新建了小蚕共育室和蚕桑技术培训基地,县、乡(镇)、村服务互联网显现雏形。
4、技术培训与政策引导同步。培训新技术,推广新产品种主要以拓展优质桑蚕引进繁育推广、高产养蚕技术、高产桑园管理技术、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应用、方格簇应用、蚕病综合防治、省力化收蚁等各类型型生产技术培训,累计举办养蚕培训机构350期,培训人数25000人(次),发放《栽桑养蚕实用技术手册》等各种资料、光盘26000多张(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