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中国柳编工艺品出口大省,其出口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莒南县又占全省柳编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有全国柳编在山东,山东柳编在莒南之称。1998年,这个县共种柳条2万亩,产柳条1200万公斤,柳编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等40多...
1998年,这个县共种柳条2万亩,产柳条1200万公斤,柳编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区域,出口总额超越1亿元,堪称山东柳编第一县。 柳条,学名白杞柳,当地俗名簸箕柳、南柳。把柳条剥去皮,整体呈白色,就叫白柳条。莒南县西部乡镇的农民擅于把柳条、白柳条编成上千种筐、篮等制品。 莒南县的柳编师出有名,相传它始于鲁班的徒弟泰山。泰山系今莒南县沭河岸边人,起初跟鲁班学木匠,但非常不专心,一直偷着跑到河边柳条丛中练柳编。鲁班看他不长进,非常生气,于是就辞掉了他。而泰山不久却成了一个出色的编匠,做出的柳编制品比木制品还精致,鲁班了解泰山的状况后,非常内疚,并且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遭到师傅的鼓励,泰山越发努力,技艺不断提升,品种花样也日渐增多。不久,皇帝要庆寿,当地的县官便请泰山用柳条编几样东西献给皇帝。泰山命徒弟挑选出水平最好的柳条,褪皮熏白,自己亲自动手把篾破得薄薄的,刮得亮亮的,使出最好的技艺编织出一只精致的高脚盘,盘内几只大寿桃,只只青里透红,光彩夺目。旁边还放着几串紫葡萄,晶莹透明,让人馋涎欲滴。县官一看,连连叫绝,他看着看着,忽然发现盘里还摆着两枚钱币,感觉非常奇怪,就伸手去拿。结果连盘子也一块拿起来了。原来那两枚钱币也是柳编的。后来,皇帝见了这件珍宝也连声称赞。从此,沭河柳编名声大震。 泰山死后,徒弟们继承他的技术编织了篮子、簸箕、筐子和各种用品,畅销大江南北。 走进柳编之乡,看到的是一方方、一片片嫩绿的柳条。微风吹拂下,万亩柳田那绿色的波浪此伏彼起,景致煞是壮观。更引人入胜的还要数坐落在十多个村庄的柳编制品贸易货栈或加工厂。一溜摆开的10多间宽敞明亮的大仓库,库房里盛满了上千个品种的柳编制品。其中有供观赏用的各式花盆外套、花篮、吊花篮等;有平时生活用品如纸篓、洗衣筐、提篮、挎篮。一件件玲珑剔透,各自错落有致,静动结合,栩栩如生。 走进农户,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编着柳条。不知是哪个家传出悠扬的《柳条歌》:涝洼湿地可发芽,青枝绿叶不奢华歌词唱出了这里的劳动人民对柳条的赞美。其实,这里的农民也正如柳条一样勤劳、质朴、率真。 莒南柳条种植和柳编虽有着悠久的历史,出口却是近几十年的事。说起出口,就不可以不说莒南柳编出口第一村:板泉镇的殷庄村。 在那个以粮为纲、毁林种粮的六十年代,殷庄的乡亲们悄悄地在老林盘的涝洼地里种上了河畔野生的柳条。殷庄的乡亲们有我们的计划:柳条喜湿又丰产,用它编织出的制品与老百姓的平时生活密切有关。可能是栽植面积小,不大引人注意,老林盘那片涝洼地里的柳条儿竟在夹缝中茁壮成长。大家编织了簸箕、条筐、菜篮,销售之后换回油盐酱醋。到了七十年代初期殷庄的柳编业迎来了一个大的历史转折。刚从县供销社离别出来的对外贸易组,要组织柳编制品出口。试点工作第一在殷庄村展开。县里派来了老职工王伟和驻进村里,搞样品编织试验。乡亲们的传统技术很大地派上了用场。从此他们的商品漂洋过海远嫁异国他乡。一件件小巧玲珑的柳编商品给殷庄人也给全县人民争来了荣誉,也换回了很多外汇。
1983年县外贸局在板泉镇组织了编织技术现场比赛。全镇参加比赛的有20多个村庄,达60多人。殷庄派出了8人参加。比赛结果令乡亲们自豪:5人拿到了一等奖;3人拿到了二等奖。非常快,外村外地都来争抢这批活财神。殷庄的女孩小伙也不负众望,把柳编技艺连同殷庄人那一颗颗热诚的心一块交给了兄弟村庄的父老们